close
橫跨太平洋十年後大一倍
如何危害人類健康︰塑膠垃圾→海洋→進入動物體內→我們的餐桌上
 
2008-02-05新快報訊》被形容為全球最大垃圾場的“太平洋垃圾漩渦”(Pacific Trash Vortex)自10年前首次被發現後,面積不斷膨脹,估計現在的總面積已有兩個美國那麼大。漩渦的發現者穆爾警告說,如果人類不減少使用一次性的塑膠用具,“垃圾漩渦”的面積將在未來十年內增加一倍,甚至危害人類健康。
 
  由美國加州延伸至日本的“垃圾漩渦”包含兩個巨大的垃圾集中地,由美國加州對海900多公里的水域一直橫跨北太平洋,延伸至太平洋另一端,接近日本海岸。1997年,穆爾在航海時偶然發現了這個“垃圾漩渦”,其中竟有塑膠袋、舊牙刷和用過的避孕套等等。
 
  後來,穆爾成立了美國Al-galita海洋研究中心,專門研究“垃圾漩渦”動向。估計現時約有1億噸塑膠垃圾在北太平洋漂浮,其中兩成來自海洋行業,其餘來自沿岸地區,包括中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國。中心的研究總監埃里克森形容,塑膠垃圾會“像海綿般吸收碳氫化合物及殺蟲劑”等人造化學毒素,再輾轉進入動物體內。“投入海洋的東西會進入動物體內,最終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他警告說。
 
  
       圖中兩個"垃圾漩渦"清晰可見。
 
《環球》雜誌︰“海洋垃圾帶”面積超過印度 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所消耗的每一片塑料,都有可能流入大海。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達300多萬平方公里,超過了印度的國土面積,如果再不採取措施,海洋將無法負荷,而人類也將無法生存。
 
  塑料袋、塑料瓶等塑料包裝如今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白色污染”籠罩之下,塑料已被英國某媒體評為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
 
  而今,塑料的觸角已經從陸地伸向海洋,在太平洋上就形成了一個面積有德克薩斯州那麼大的以塑料為主的“海洋垃圾帶”。德州是美國內陸面積最大的一個州,約70萬平方公里。所以,當科學家提到“那個和德克薩斯州面積相當”的海上垃圾帶時,很多美國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塑料垃圾漩渦
 
  夏季大部分時間裡,這裡都處於持續高壓控制之下,由此在大洋表面形成了一個“平靜區域”。當整個太平洋的各個洋流以順時針方向運轉時,塑料垃圾途經這裡,被捲入“平靜區域”,便不再繼續隨洋流漂移,徹底“定居”下來。垃圾越聚越多,太平洋上的這一區域儼然已經變成了海洋垃圾大本營。“簡直應有盡有,從釣魚工具比如魚網、浮子,到工人的安全帽,甚至還有魚在安全帽裡安家,另外還有筆、牙刷……基本上用塑料造的東西,都有可能在這兒找到”,亞當說,據他們估算,“垃圾漩渦”區域的漂浮垃圾估計多達上億噸,以塑料為主,還包括玻璃、金屬、紙等。也許很多人認為這簡直難以置信,這些垃圾從哪裡來?怎麼可能形成那麼大的面積?
 
海洋生物的“沉默殺手”
 
  每年,僅塑料,全世界大約就會製造3000億磅,其中僅有不大的比例能夠得到循環再利用,大部分廢棄的塑料垃圾去了哪裡?多數都被垃圾掩埋解決掉了,但還有一部分則選擇了大海作為“最後的歸宿”。海灘垃圾、捕魚船丟棄物等等,都是海洋垃圾的直接來源,而我們在街邊見到的某個塑料瓶、工廠排放出來的工業廢物……這些都可能是海洋垃圾的間接來源。每當下雨時,尤其是暴雨沖刷後,各種各樣的垃圾從四處進入雨水排水道或者河流中,最終抵達海洋。塑料的持久耐用,原本是其得以廣泛應用的招牌特性,但反過來,當塑料泛濫成災時,它的“頑固不化”卻成了海洋揮之不去的夢魘——廢棄塑料可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游蕩幾十年甚至更久。
 
  美國阿爾加利塔海洋研究基金會的海洋研究船“阿爾加利塔”號曾於2004年在太平洋進行科學考察。“每天,當我來到甲板上,我都能看到那些漂浮在海洋上的東西︰牙刷、瓶塞、小香皂瓶,”海洋學家兼船長查爾斯‧摩爾不得不慨嘆,在遠離陸地近2000公里的遙遠大洋上,也仍然不能逃離“人類文明帶來的種種令人不安的跡象”。當塑料在海洋漩渦中旋轉旅行,所到之處,貽害無窮。那些被捕漁船遺落在大海上的漁網,綽號“幽靈網”,會使數以千計的海洋生物被纏繞束縛或窒息而死。
 
  在光照、風吹和洋流作用下,很多塑料垃圾老化被分解為更小塊,這時,海洋生物會把這些小塊塑料誤當作食物吞食。
 
  從大塊頭的鯨到不起眼的浮游生物,因為誤吞塑料,積聚在消化道中窒息喪命的比比皆是。據查爾斯‧摩爾研究測算,在“垃圾漩渦”海域,每一公斤的浮游生物平均要“分攤”到6公斤的塑料垃圾。考慮到浮游生物是許多其他海洋動物的食物,因此可以這麼推算,假如捕食的海洋動物“眉毛鬍子一把抓”,它們每吞進一公斤的浮游生物,就會同時誤食大約6公斤的塑料垃圾。即便順利通過了消化道,有不少生物也會因為吞了一肚子“偽食物”,獲取不到所需的營養而被活活餓死。海洋學家們稱,黑背信天翁很多都是這樣死去的。
 
不可知的後果
 
  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深不可測”。摩爾在他的實驗室中發現,從大洋垃圾帶中帶回來的水母體內,塑料已經“安家”,成為它身體的一部分。“這些塑料對海洋生物有毒嗎?或者更進一步地問,假如我吃了誤食塑料的海魚,對我會有毒嗎?”亞當說,類似這樣的問題對於科學家們來說,目前也不知道如何作答。“塑料進入人類的生活已有數十年,我們對它十分了解,但是,至於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只是近幾年才引起人們的關注”。美國著名海洋保護團體“海洋管理協會”自1986年起,每年都在9月15日舉行“國際海岸清理”活動,迄今,世界各地的志願者清理出來的海岸垃圾總共已經超過1億磅。可以想像,那些離岸漂向大洋深處的垃圾更是數目驚人。海上垃圾帶的問題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太平洋。
 
  海洋學家們說,從理論上講,所有大洋都會出現類似的垃圾匯集帶。例如,北大西洋上的“馬尾藻”海域,就是一個類似的“平靜區域”,正匯聚越來越多的垃圾。面對這樣怵目驚心的景象,我們該做何處理?打撈海上垃圾當然是當務之急。但更重要的是,切斷海洋污染源。“我們眼下必須要著手做的是防止陸地垃圾再向海洋灌輸,”亞當說。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80%的海洋塑料垃圾“追本溯源”都來自陸地。而陸地垃圾也源自不同的渠道,這就需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入手,防範垃圾流向海洋。
 
“我”能做什麼?
 
  用摩爾的話說,對於海洋垃圾,“每個人都有責任,誰都難逃其咎”。不小心遺落路邊的一個塑料瓶,從超市帶回來的塑料袋,它們,可能都會悄無聲息地潛入了大海。“海洋管理協會”發言人凱利‧夏爾說,“不管你住在哪兒,都應該承擔一份責任。身居內陸地區的某個人從車窗里扔出的一個煙頭,和海邊游玩的人丟棄在沙灘上的垃圾,都一樣容易流入大海”。
 
  “人人有責”,用在保護海洋上絕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因為只有這樣,海洋才可能不繼續惡化為一個超級的人造大垃圾場。
 
  僅從最熟悉的塑料入手,每一個人都應該“三思而後行”,以下都可以從“我”做起︰
 
  1.見到隨意丟棄的垃圾時,請撿起來丟到垃圾桶中;
  2.對於塑料製品,要少用,要重複使用,循環利用。請留心自己所購買的每一件物品,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商品,尤其是一次性用品;
  3.向你所在的社區提要求,設立更多、更好的廢物循環處理設施;
  4.參加當地的小溪、河流和海灘的清理活動,甚至可以自己發起這樣的環保活動。雖然這樣的舉動並不能徹底解決海洋污染問題,但一溪一河的環保卻能夠很好地讓人們自覺開始關注更遠處的海洋環境;
  5.如果你住在靠海的地方,或者是入海的河流周邊,你房子的雨水排水管道很快就會把塑料等各類垃圾沖刷帶入大海中,所以應該格外注意不亂丟垃圾。
(《環球》雜誌駐華盛頓記者/張忠霞 2008年2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3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delion13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